kaiyun电子期刊范文10篇2.电子期刊的发展历程简述。电子期刊是电子出版物中的一种,在电子出版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电子期刊的定义和内含也有所不同。兰卡斯特(caster)认为电子出版物的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即以计算机印制印刷型(辅助)、电子与印刷型形式同时存在(并行)、仅以电子形式出版(单独)、利用超媒体的方式使电子出版物的功能增强(多媒体)等4个阶段。由此可见第一阶段的电子期刊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电子期刊,它只是借由电子技术出版具有电子性质的印刷型期刊,第二阶段是印刷版期刊的电子化,这是电子期刊发展的初级阶段出版商所采用的最为普遍的出版模式,通常是将各自管辖的期刊资源作为资源基础,经过扫描、校对等加工工序完成对印刷版期刊的电子化,并形成期刊资源数据库,实现电子期刊的出版。例如Elsevier的ScienceDirect平台和Springer的SpringerLink平台等。第三阶段已经形成了不依赖于印刷版期刊出版的纯电子期刊的出版模式,此类期刊通常是指通过光盘、磁盘模式或者以邮件等模式出版发行的,纯文本类电子期刊。第四阶段的多媒体阶段,是在第三代电子期刊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技术手段,使得电子期刊中又融入了各种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特效等视听元素,更好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这一阶段的电子期刊通常都是选用的网络出版模式。
电子期刊与传统期刊由于其载体形式,出版模式的完全不同,从而在期刊的阅读使用,出版发行,界面内容形式等方方面面都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针对两类形式的期刊,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携带及浏览方式。首先从携带和读取的方式上来看,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各具特点。纸质期刊的特点在于阅读不限场地,方便携带,对于一部分有着阅读纸质期刊爱好的读者来说,电子期刊的阅读体验完全无法满足其这方面的需求,但同时纸质期刊不适合大批量携带,仅限于小量刊物的随身携带。而电子期刊的特点就更加显而易见了,由于受到存取设备的限制,电子期刊的携带、阅读均需要专用设备或介质的辅助,因而场地的限制、网络的限制以及设备的限制等都会为电子期刊的携带带来一定的困难。虽然现在MP4、MP5、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设备的发展,使得各类设备都越来越方便携带,阅读器的发展也使得各类电子出版物大行其道,但这类便携式阅览设备仍然要受到电源场地等的限制,并且长期使用此类设备也会对读者的眼睛、颈椎等造成伤害。但电子期刊可以借由光盘、磁盘、硬盘等存储介质大量储存携带,这是纸质期刊所无法比拟的。从浏览方式来看,纸质期刊通常会引导读者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阅读文章内容,而电子期刊由于其自身特点,读者可以根据其自身需求,有着重的挑选关键内容浏览,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效率,节省阅读时间的目的。
2.检索功能。电子期刊的检索可以根据不同的检索项任意组合检索条件,从而找到需要的期刊,比起纸质期刊的检索要方便得多,而且检索过程完全自主化,无需借助图书馆员的协助,更加快捷。同时电子期刊也具有纸质期刊的全文索引,文摘关键词检索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期刊的查准率和检索结果的有效性。
3.交互性。纸质期刊对于作者与编辑部,读者与编辑部,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一般限于信件、邮件的往来,而由于邮寄时间、距离、邮件的延误、丢失、错失等种种因素的存在,使得各自之间的信息往来不尽人意,问题的反馈又常常无时效可言。而电子期刊的流行则大大改善了这一情况,通过网络征稿、投稿省略了许多中间环节,通过在线咨询等方式使得作者和编辑部之间的交互性更强,问题的反馈也更加及时。而读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订阅期刊,不仅方便,而且快捷。除此之外,有的电子期刊甚至可以支持读者对文章进行实时评论,或提供三方的网络对话服务(如ChatRoom),可直接将意见反馈给编辑部及作者本人,不仅为编辑部的改进提供素材,也为作者的研究提供帮助。
4.存储问题。纸质期刊的存储需要较大的空间,体积大难于搬运是纸质期刊存储的难点所在。虽然电子期刊具有体积小便于存储的优点,但在保存时间上电子期刊远不如纸质期刊的保存时限长。据统计硬盘的使用时限一般在10年到几十年之间,光盘的寿命也超不过30年,磁盘更是可能会出现消磁、损坏等事故,所以电子期刊存储必须要注意存储介质的可用性,定期更换存储介质,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而只要注意防潮防虫,注意存储条件,纸质期刊则可以保存100年,甚至更长。
5.内容方面。在内容方面,纸质期刊由于受到版面、页数等的限制,期刊内容也会受到相应的限制。而电子期刊受益于超链等功能,在内容和图片上都有了更加宽松的条件,作者可以把需要展示的图片和附加的说明或内容,通过超链的形式实现,从而在不影响版面效果的前提下,能够更好的阐述问题。另外电子期刊在内容上还可以使用更多的多媒体手段,如加入动画、音频、视频,并将其与文字相融合,给读者全新的体验。但从内容的连续性上看,电子期刊对于过刊的回溯性较差,通常只有近十来年的期刊回溯,而更早的刊物通常还是需要诉诸纸质期刊的查询。
6.费用与开销。由于电子期刊省略了印刷、装订、投递等过程,故而节省了大量的纸张费用、印刷费用、装订费用及邮费等,降低了成本,所以读者通常可以用较低的价格获取大量的信息。除此之外,电子期刊还可以按篇购买,即读者可以个性化的选择自己需要的论文,而不用向纸质期刊那样按本、论期收费,这样就可以为读者节省一笔不小的开支。
(一)电子期刊出版速度快。传统的纸质期刊的出版方式为编辑审阅、交由主编审定,确定文章合格后,交付印刷厂校核并印刷,完成印刷工作后再进行装订和后续加工,最后得到成品期刊,纸质期刊的出版日期为月刊或者季刊。与纸质期刊相比,由于电子期刊不需要印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电子期刊的整个制作过程简略到了作者投稿、编辑组稿、总编审稿这三个阶段,大大提高了出版速度。并且电子期刊的出版采用及时更新的方式,不按固定期限出版,这也一定程度的提高了电子期刊的更新速度。
(二)电子期刊传播起来更容易。纸质期刊的传播主要依靠刊物发行,刊物的发行量决定期刊的传播速度和广度。由于纸质期刊的制作周期长,传播速度就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电子期刊的制作周期短,并且依靠互联网进行传播,极大的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由于电子期刊依托于互联网,传播范围更广。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经突破2.5亿,电子期刊的网上阅读人数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所以,相比纸质期刊,电子期刊传播起来更容易。
(三)电子期刊节省存档空间。传统的纸质期刊,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进行保存。对于图书馆这种专门存储图书期刊的机构,更是需要专门的场所和采取特殊的措施来实现图书和期刊的保管。电子期刊由于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数据实现了电子化存储,占用空间非常小。现在的一个U盘里面存储的信息量足以抵得上一个小型图书馆的馆藏量。正是由于电子期刊的这一优点,电子期刊的存储变得很容易,实现了信息的高密度存储,节省了存档空间,使电子期刊得以储存海量的信息。
(四)电子期刊可以实现网络检索。传统的纸质期刊,要想进行检索和查找信息,需要学习专门的检索知识,并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检索和查找,费时费力。并且传统的纸质期刊索引方式少,在检索和查找的时候难度大。由于电子期刊采用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对信息的分类和数据库建设,发明了模糊查找技术,使得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借助网络实现信息的检索功能。电子期刊包含了多种检索方式,保证了用户在信息检索的时候能够迅速找到所需内容,实现快速网络检索。
(五)电子期刊可以实现信息网络共享。由于电子期刊的易传播性,电子期刊中的信息会依靠互联网在全世界传播,互联网的任何一个终端都可以对电子期刊进行检索和查找,这种检索不受任何的限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多数人共享同一本杂志,而相互之间不受影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网络共享。电子期刊这一特性,依托互联网得以实现。正是由于电子期刊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才使得大量的网民喜欢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可以这样说,电子期刊的出现繁荣了互联网。
由于电子期刊以上的优点,已经被高职院校图书馆广泛利用。电子期刊作为一种新的数据形式,以其独特的优点正越来越成为高职院校师生的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如何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电子期刊服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一项研究的课题。下面就将简单探讨一下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电子期刊服务的几种方式:
(一)争取获得电子期刊镜像站点资格。电子期刊镜像站点是指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电子期刊与知名的数据库和网站联合,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建立网络终端,在终端上可以随意的对数据库和网站中的电子期刊加以利用,这种网络终端称为电子期刊的镜像网站。电子期刊镜像网站的好处是可以共享知名数据库和网站的所有信息,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可以丰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量。电子期刊镜像站点的建立,使高职院校师生可以通过镜像站点,实现对电子期刊信息的有效利用,可以减少检索信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实现对知名数据库和电子期刊网站信息的最大程度的共享。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知名数据库和电子期刊站点联系,争取取得对方的允许,在自己的学校图书馆建立电子期刊站点,实现对电子期刊的网络共享。通过电子期刊站点,高职院校师生不但可以对自己图书馆的电子期刊加以利用,还能轻易在知名数据库和网站中对所需电子期刊信息进行检索,所以,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电子期刊服务,必须要取得电子期刊镜像站点的资格。
(二)在高职院校的网站上添加电子期刊网页。目前高职院校一般都进行了学校网络化建设,都有了学校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在学校主页上,一般都有每个学院的地址导航kaiyun登录入口中国,可以引导用户进入基层学院的页面。这种做法同样可以应用在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上。可以尝试着在高职院校的主页上添加电子期刊地址导航,可以借助学校网页扩大图书馆电子期刊的影响力,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对电子期刊加以利用,积极通过电子期刊的查找来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在电子期刊的网页中,可以不断丰富其内容,可以将电子期刊的资源信息概况、检索方法介绍、具体信息摘要放在网页中,使高职院校的广大师生可以再电子期刊网页中轻松获得所需信息,能够帮助广大师生有效的对图书馆的电子期刊信息加以利用。在高职院校的网上上添加电子期刊网页的方式,现在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了高职院校电子期刊服务的一种创新形式。在高职院校的网站上添加电子期刊网页还应该注意及时对电子期刊网页进行更新,保证网页上的信息都是准确的,避免过时的信息对广大师生造成误解。所以,要对在高职院校的网站上添加电子期刊网页的方式加以合理利用。
(三)使高职院校电子期刊服务全面面向广大师生。高职院校的电子期刊服务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服务对象,高职院校的电子期刊主要是面向校内的广大师生服务的,所以就需要对服务形式和服务质量进行创新和提升。传统的期刊服务形式仅仅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期刊检索和查找,随着广大师生对期刊信息要求的不断提高,电子期刊要创新服务形式,要以满足广大师生要求为己任,及时记录师生对期刊信息的使用要求,并建立期刊使用记录,分析师生对哪些期刊使用频率最高,并及时丰富相关期刊内容。所以,只有明确了电子期刊的服务对象,才能更好满足广大师生的使用要求,才能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电子期刊的使用效率,使电子期刊发挥最大的作用。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开展电子期刊服务的时候,已经建立了读者跟踪制度,对读者经常查找的电子期刊信息进行记录,并按照信息的类别对相应的电子期刊进行丰富,保证读者可以尽可能多查阅详实的电子文献资料。明确了电子期刊服务的对象之后,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可以通过购买或者与网站联合的方式,对读者需要的电子期刊信息进行丰富,保证电子期刊服务真正服务高职院校广大师生。
(四)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期刊的相互合作。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电子期刊服务的时候,要及时的与其他院校展开合作,有效的利用对方资源,使电子期刊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高职院校之间的图书馆电子期刊的相互合作,可以提高电子期刊资源的使用率,可以减少购买电子期刊的成本,可以增加本校图书馆的电子期刊的馆藏量,实现高职院校之间的电子期刊信息共享。目前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之间开展的电子期刊相互合作已经成为了大的趋势,各大高职院校图书馆都积极展开相互合作,实现了小范围的电子期刊网络,使电子期刊信息在合作院校间有序流动,提高了电子期刊的使用效率,使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电子期刊服务更具有实效性。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电子期刊服务,高职院校之间的相互合作非常重要。
1.运作系统。图书馆之所以要建立属于内部的以检索和服务功能为主的电子期刊服务,是为了有效的实现读者和管理员之间的信息对接。一方面,电子期刊服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检索平台,读者可以根据书籍和期刊的名称、作者信息和作品类别进行搜索,以便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只要电子期刊达到全面覆盖的目标,就会大大减少人力物力的投资和使用。管理员只要通过与读者相对接的平台,就可以监督刊物的流动情况,从而保护好电子期刊,也可以通过读者反馈的信息,完善自己的管理系统。此外,管理员可以通过期刊的更新情况,让读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刊物的信息,从而满足自己的求知欲。2.电子期刊服务系统的特点。(1)信息拓展性强。电子期刊服务系统与现代信息技术达到了高度融合,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拓展书籍信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得到关于电子期刊的更多信息。(2)方便快捷。电子期刊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在万千图书中迅速寻找到与读者需求相吻合的相关书籍。同时,电子期刊以数字为载体,改变以往需要携带大量印刷书籍的情况,可以随时进行搜索、阅读。读者不用像以前一样,需要在图书馆开放的时间才能进行查阅。而且书籍数目太大,查阅起来相当费力,给读者带来了诸多不便。(3)资源利用程度高。由于纸质期刊印刷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因此读者拿到最新期刊的时间难免会延迟。而电子期刊不需要大量印刷,只需要读者通过网络下载即可。这样既减少了财力的消耗,也可以让读者阅读到以前不容易寻找到的珍贵资料,使书籍的利用率达到了最高。3.影响程度。电子期刊的普及能够提高包括管理员在内的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推动迈进了一大步。一方面,管理电子期刊平台对管理员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员需要在学习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清楚各类图书所涉及的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对图书更好的分类,让检索功能发挥到极致,为读者在搜索时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另一方面,电子期刊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更大的知识舞台,也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方便读者阅读的同时,减少了读者在搜索时所耗费的大量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从而拓宽了读者的知识面,让读者的知识水平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电子期刊对检索功能要求更高,为中国图书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如何分类图书,满足读者的搜索要求,成为管理学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1.当前存在的问题。全国众多图书馆管理构架由于基础薄弱,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电子期刊的流动性强,更新时间快,而图书馆期刊网站查询网速不通畅,经常由于设备出现问题而无人维修。如果管理员不能及时维护搜索设备的问题,会对读者造成诸多不便。而管理员为了方便起见,以定期维护作为基本方法。而定期维护的周期有时会因为工作安排无限延迟,长达一个月之久。这就意味着读者一个月之内会不能搜索最新期刊,也就说明电子期刊及时更新的功能没有达到,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此外,由于系统错误,管理员不维护设备的问题,比如某些电子期刊不能访问。而读者与管理员之间相关的信息交流平台还没有建立完善。因此,不仅是管理员的工作问题没有得到纠正,读者也没有得到相关的服务。其次,电子期刊的检索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读者在搜索期刊时经常性不能接受到拓展信息,意味着管理员对图书管理的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图书之间的联系仍然不清楚,也就进一步反应了我国在图书管理方面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由于图片的资源量本就浩如烟海,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也就相当困难。由于各单位对电子期刊不够重视,目前仍然有很多的期刊没有实现电子化,导致读者无法查阅,还要继续花费大量的时间到图书馆查阅。最后,图书管理员工作态度消极,不明白读书对于读者的宝贵,还让读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疏漏浪费时间。因此,图书管理员不了解读者的真正需求,不引进最新的图书资料,让图书馆落后于时代潮流而无所作为。与此同时,由于“碎片化阅读”的盛行,众多手机阅读app软件反而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使图书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国外的图书管理系统已经引进了最先进的系统,让中文读物已经得到了普及。而我们的图书管理系统还有很大的差距,让读者不能接受到国外的先进资料,引起了故步自封的现象。因此,实现电子期刊服务现代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2.电子期刊的发展趋势。图书管理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容量大、任务重等,容易造成纸质图书和数字期刊之间对接不好的情况,需要实现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因此,需要与各方面达成良好的合作,以便实现高效的管理图书,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现在社会的普及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效科学完成任务的首选。而对于电子期刊这类任务量大的工作,更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如果单纯依靠管理员整理信息、监督期刊流通和整理,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人工劳动没有电子技术的正确率高,因此要依靠电子技术,实现图书之间的信息整合,建立完善电子期刊的检索功能。这样也能及时掌握读者关于期刊的需求,让电子期刊服务能够完善。电子期刊只有适应时展潮流,才能让图书馆真正发挥其作用。而管理员的一己之见难以满足读者对于电子期刊的要求。所以建立完善的电子期刊服务评价系统也尤为重要。这样的服务平台通过搜集信息,不仅能够让管理员对自己的管理能力进行完善,也能了解到读者对于书籍的要求,以便管理员的决策更加科学,从而让读者能够得到更好的人性化服务。长期以来,图书管理员对自己的职责认识模糊不清,误导了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全国大多数图书馆侧重于对图书的整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收效甚微。其实图书管理最重要的原则是在满足读者的需求下,对资源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只有在需求的引导下,管理员的工作才是有用的。因此,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的融合已经成为电子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
(1)具有订购当年期刊的永久访问权。这种类型的外文电子期刊库以牛津期刊现刊库、Emerald现刊数据库、RSC数据库、剑桥期刊在线数据库、Nature期刊等为代表,即在线订户可获得当前订购年限内期刊库所有期刊的永久访问权,停止订购数据库后仍可以在平台问和下载购买年的所有期刊内容。如,A大学图书馆从2006年开始购买牛津期刊库,连续订购至2017年,但2018年不再购买,那么A大学师生仍可以在牛津平台问2006-2017年订购期刊的内容。(2)具有订购当年绑定期刊的永久访问权。这种类型的外文电子期刊库以SSH人文社科期刊库、Springer期刊、ScienceDirect期刊数据库等为代表。SSH人文社科期刊库只提供访问权,没有永久使用权,但是对于保持订阅的纸本或网络订单,是可以永久访问当年订阅内容的,即使下一年度停订,之前订阅年的期刊内容依然可以通过网络访问;ScienceDirect数据库只提供访问权,没有永久使用权,但是对于保持订阅的纸本或网络订单,也可以永久访问当年订阅内容,另外还可以获得保持订阅期刊的裸数据。(3)混合型。这种类型的外文电子期刊库以Wiley在线期刊数据库为代表,同一个数据库包含了两种访问类型。以Wiley在线期刊数据库为例,订户对核心合集期刊(绑定期刊)拥有截止到订购年的全部现刊出版内容的永久访问权;对合集期刊(其他订购的电子期刊)拥有期刊订购年限出版内容的永久访问权。(4)具有所有订购期刊的永久访问权。这种类型的外文电子期刊库以Wiley-AGU在线期刊数据库、SAGEPremier现刊数据库为代表,订户拥有截止到订购年限的现刊部分的永久访问权。如,B大学图书馆从2004年开始购买Wiley-AGU在线期刊数据库,连续订购至2017年,但2018年不再购买,那么B大学师生仍可以在Wiley平台问从现刊库的期刊起始年到2017年订购期刊的内容。(1)提供免费长期访问。以牛津期刊现刊库为例,停止订购后仍可以免费在牛津平台问购买年的所有更新内容;停订SAGEPremier现刊全后,用户可以继续通过SAGE期刊平台访问所付费订购的内容,不需要支付任何平台访问费;SSH人文社科期刊库对于保持订阅的纸本或网络订单,可以永久访问当年订阅内容,不收取平台费。(2)收取一定的平台访问费用。在剑桥期刊在线数据库中,订户可获得当前订购年限内期刊库所有期刊永久访问权限;停止订购后,付100英镑/年的平台维护费用,订户即可继续使用订购年限内所有期刊内容。在线访问ScienceDirect数据库保持订购的纸本或网络版期刊,须支付年度访问费用,年度访问费用以之前12个月内从前述期刊下载全文文章的次数为基础,每下载一次付费0.081美元,年度最低费用为500美元(根据通货膨胀率及成本上升而逐年调整)。(3)提供电子副本。以Wiley期刊在线、Sci-enceDirect数据库为代表,出版商承诺可为图书馆提供具有永久访问权期刊的电子副本,并且收取一定的制作和运输成本费用。
以牛津期刊现刊库和SAGEPremier现刊数据库为例,在其数据库许可协议中暂无关于电子期刊永久访问权的相关条款,但是在DRAA集团方案中有相关的说明。以SAGEPremier现刊数据库为例,DRAA集团方案第一页第二项“永久访问权(存档)”中对此有详细的规定和说明:用户对已付费订购的期刊内容拥有永久访问权或存档权,停订数据库后,可以继续通过SJ平台访问SAGE期刊数据库,不需要支付任何平台访问费。用户可以书面申请的形式向SAGE公司索要以付费订购内容的存档权,SAGE将以DVD或其他存储形式向用户提供电子文档。以牛津期刊现刊库为例,DRAA组团方案的“服务条款”中对此进行了说明:对付费购买的当年内容,用户享有永久访问权,但是没有明确说明是否收取其他费用。在数据库商提供的许可使用协议中,对期刊的永久使用权的范围、使用方式、费用及其他政策等有专门的条款进行具体的规定和说明。以Wiley在线期刊为例,针对核心合集(CoreCollection)期刊,许可协议作出了明确规定———本许可终止时,Wiley将向被许可方提供对下述内容的永久访问:核心合集期刊中的在合约期限内出版的当前内容及回溯内容(以Wi-ley开始在线出版的日期为准),以及内容目录、摘要、全文和例图以及未包含在期刊的印刷版中的任何附加电子期刊内容(Wiley有权交付的备份文档中包含的材料除外);Wiley将完全自主决定,继续在Wi-ley的服务器上提供相同材料的在线访问、或提供由Wiley选择的电子媒介形式的存档副本,收取合理的成本费。针对核心合集期刊,协议中规定:本许可终止时,Wiley将向被许可方提供对标准合集中的未订购期刊在许可期限内出版的当前内容永久访问权,期限是被许可方已为访问Wiley有权交付的标准合集中的未订购期刊付款的年度;Wiley将完全自主决定,继续在Wiley的服务器上提供相同材料的在线访问、或提供由Wiley选择的电子媒介形式的存档副本,收取合理的成本费。以ScienceDirect为例,许可协议中规定“订阅者在ScienceDirect在线上的全部年度订阅终止时,可选择:①按照本协议的使用规定(此类规定在协议终止后继续有效),在使授权用户能够访问和使用的服务器上付费获得、装载及技术性格式化其已付费出版年份内全部、部分订阅题目的电子副本;及/或②继续按本协议使用规定(此类规定在协议终止后继续有效)在线访问此类订阅题目,但须支付年度访问费用。年度访问费用以之前12个月内从前述期刊下载全文文章的次数为基础,每下载一次付费0.081美元,年度最低费用为500美元(根据通货膨胀率及成本上升而逐年调整)。对于计算年度访问费用的相关记录,爱思唯尔应当允许经订阅者适当授权的审计师进行检查(费用由订阅者一方承担)。”以Springer电子期刊数据库为例,许可协议中规定,“被许可方和每一个参与图书馆有权持续查阅所有仅电子订阅的期刊。自2020年1月1日起,被许可方应支付800欧元的年度托管费作为通过Springer网站查阅仅电子订阅期刊的费用,此费用将在被许可方和/或任何参与图书馆订阅或者购买任何额外许可内容的年度被免除。”
随着盛行,网络电子期刊逐渐成为学术出版的主流,由于其多采用许可协议的方式租用使用权,从而使得许可协议模式成为图书馆订购或利用网络电子期刊的主要手段,谈判与签订许可协议(licensingagreement)已成为图书馆或联盟引进任一电子资源时的标准程序。网络电子期刊的许可协议方式基本是由许可方(信息资源提供商)提出许可使用的协议初稿,规定被许可方(通常是图书馆)的使用权利、责任及义务,双方如果对协议的条款没有异议即可签约。但由于许可方不了解图书馆用户的具体需求,提出的条款往往比较苛刻,或不切合实际;与此同时,作为被许可方的图书馆对这种新的贸易形式也不太了解,不知道谈判的余地有多大,由此面临许多问题。
在采购过程中,与电子期刊提供商谈判及签订许可协议的基本及关键步骤包括:安排试用、审核许可协议、就计价问题进行谈判。首先必须提供试用,这样才能为图书馆提供一个评价电子期刊的有用性及是否易于存取、用户是否足够及任何额外的硬件需求的机会。图书馆也将尝试解决任何潜在技术问题及明确培训问题。审核许可协议将有助于图书馆员找到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答案,诸如:图书馆反对许可协议中的什么条款?需要删除或改变什么术语?需要增加什么条件?可以接受许可协议中使用权限及授权用户的定义吗?图书馆能够遵守许可协议中的所有规定/限制吗?其主要任务将是审核许可协议中的专门条款,强调用户、信息使用及用户存取。最后的步骤是就计价问题进行谈判,对绝大多数图书馆来说主要是考虑价格是否合理。
在此过程中,联盟或图书馆有关负责人必须亲自参加,并熟悉及遵守许可协议中的条款,不可将此重任委托给订阅。当对许可协议中的任何规定或术语存在疑问时,可与法律律师或采购部门协商后修订措词;如果不了解许可协议中的某个条款时,可要求将其重新写出。还要审阅许可协议中的每一个附件,以了解联盟或图书馆是否能够遵守许可协议中的所有要求及限制。
为了有效地完成这些步骤,负责许可协议谈判的联盟或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很好地掌握图书馆策略目标,很好地了解图书馆的软硬件环境、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及本地用户服务政策。在谈判时,为了达到双赢,双方应了解团体的意图和限制条件,也应尝试从团体的角度来看待、理解许可协议问题。图书馆员应理解信息提供商必须保护他们的投资,而信息提供商应理解图书馆要为其用户群服务,而且信息提供商通常也乐于和图书馆合作解决问题、澄清术语,并使双方签订许可协议。毕竟,许可协议是由信息提供商为保护其利益而让其律师写成的,没有图书馆及图书馆用户的参与,它只是考虑了单方的利益。对于图书馆员和出版商而言,每次审阅及谈判,都是一个学习经历,出版商也从中了解图书馆需要什么、拒绝接受什么。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列出一个清单,在与信息提供商谈判时就不会漏掉重要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资源可能非常独特或用户需求度很高,而不得不接受某些不太合理的条款。但在续订时,可要求再次谈判;同时,核对并了解信息提供商是否也已开始提供存取该资源。
虽然谈判与签订许可协议已成为图书馆联盟引进任一电子资源时的标准程序,但由于电子资源与厂商的多样性,迄今仍未有标准的许可协议能够套用于所有的状况,所以图书馆联盟必须谨慎审阅与修正每一份电子资源许可协议,以免影响到读者与联盟成员的权益。当许可协议不符合图书馆的需求时,要积极谈判,图书馆联盟有权去改变许可协议条款,以获得一个既使联盟、图书馆及用户受益,又符合合理利用方针的许可协议。
图书馆的使命就是支持信息的合理使用,在传统出版环境下,“合理使用(FairUse)”的理论已经被出版界与图书馆界广泛接受。1976年版权法section107允许为了教育目的(教学、学术研究)使用和复制版权著作。Section108条款为图书馆的复印或复制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针。然而,随着电子出版时代的来临,虽然早已在1998年10月28日签订了数字千年版权法案(DMCA),但仍有许多厂商以电子出版环境不同于传统出版环境为借口,在许可协议条款中具体地、详细地说明如何利用电子期刊、什么是授权利用的、什么是禁止利用的,企图停止合理使用权的继续适用,以保护信息提供商的利益。为此,全球图书馆界必须形成一股团结的力量向厂商要求合理使用权能够适用于电子资源。
图书馆应该意识到在许可协议中存在一些出版商强加的限制合理使用的条款,而这会影响到图书馆及授权用户的合法权利。因此,图书馆员有责任就此进行谈判。在进行谈判时,不要放弃版权法案107条及108条授予的权利,以在保护版权所有者(作者或出版商)的权利及用户信息需求及自由交流思想之间找到平衡点。
事实上,由于电子资源提供给使用者不同于传统资源的功能与加值特性,为使这些功能与特性能被广泛且有效地运用,信息提供商应开放让其数据库被合理使用于非商业性或教育等用途,而不应加诸过分的限制于经过授权的个人用途,例如厂商应准许使用者能够在合理范围内无限次下载、储存、打印其数据库内容。
此外现行著作权法已有载明对合理使用、教育用途与图书馆豁免权(LibraryExemption)等相关条文,在审阅电子资源合约时应留意是否含有违背前述条文的条款。例如,图书馆在合约中应争取允许电子资源能使用于馆际互借(InterlibraryLoan)。馆际互借是1976年的版权法108条赋予图书馆的权利。从理论上说,许可协议应允许图书馆提供论文的打印复本或电子复本,以满足馆际互借的要求。但是在网络电子期刊的许可协议中,许可方(信息提供商)常常要求被许可方图书馆把产品的使用权限制在本单位内部的用户范围,而不容许授权使用的图书馆或用户将该产品传递给单位或用户。例如在美国科学协会关于ScienceOnline的许可协议中包含一个限制电子馆际互借的案例(/subscriptions/termsunlim.shtml):由于电子出版物易于复制的特性,AAAS明确禁止以任何电子或数字形式对ScienceOnline(包括Science及ScienceNow)的论文或内容进行馆际互借。AcademicPress(AP)也在其许可协议中规定不可由电子期刊提供馆际文献服务,但是如果该馆已订购过纸本期刊,可在符合馆际互借条款规范下,由其电子期刊印出纸本,提供文献服务,每笔服务需记录其期刊刊名及刊期,定期汇整记录给AP,细节再议。这些规定固然保障了出版商的利益,但与图书馆界多年来倡议的“资源共建共享”理念及积极推动的相关措施,不啻背道而驰。由于图书馆界的反对,目前已有一些信息提供商采取了折衷的方法,如Elsevier允许每年每种期刊可以提供五篇电子期刊全文作为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之用,Kluwer规定会员可以用电子期刊印出之纸本进行馆际互借。因此,图书馆联盟及有关单位在能与出版商谈判时,要力求突破,以免阻碍信息的传播,影响学术研究的发展。
在许可协议中应描述图书馆购买或租赁了什么,这可确保图书馆方面不对网络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内容产生误解。JSTOR在其许可协议中声明,数据库是由学术期刊的过刊组成,过刊应从每种期刊的创刊号开始,一直到1年以前出版的卷期。同时,图书馆可以要求在许可协议中注明信息提供商向图书馆通知数据库内容变化的条款。
当联盟或图书馆订阅一电子资源时,究竟有哪些使用者能够使用呢?对于信息提供商而言,总是希望将授权用户限制在一较小范围的群组中,而这往往与联盟或图书馆的期望相违背。因此在签订许可协议时,务必要注意其中“授权用户”的定义,并审慎选择较宽松的定义与信息提供商磋商。
此外,引进电子资源时必须注意到可以合法使用该资源的地点,例如:是否仅能在图书馆馆内使用?或者可以在校园外透过某种特定的认证机制使用?从实践经验来看,大多数数据库是使用IP的方式来控管。最近ElsevierSDOS正研拟开放以ID/Password的方式来控管,如此一来只要是合格的使用者便可随时随地使用。
精确及时的使用统计是有效管理电子期刊所必须的,它是反映数据库利用率的重要指标,可以帮助馆员制定馆藏发展决策,确定是否需要引进、续订或停订,并让图书馆同时了解是否有必要更积极地宣传某些资源,从而使电子期刊成本效益最大化。但并不是所有信息提供商持续、有规律地提供使用统计数据。基于这些原因,应在合约中添加这一要求,让厂商了解使用数据对于图书馆的重要性。
许可协议必须包括存档及永久使用的议题。由许可协议可知,被许可方图书馆购买的是网络电子期刊在一定时期的使用权,而不是真正拥有该资源,所以许可协议应提供被许可方购买的网络资源的永久保存或永久使用的承诺,以明确授权使用的资源在协议期满后继续使用的问题,从而避免知识的潜在损失。如许可方可以让被许可方免费或以适中的费用续订使用合约;或向被许可方提供资源存档的替代物(如光盘、印刷型产品、磁带或可以在局域网上运行的产品)。如生物学家公司的许可协议就有这样一条规定:在终止订购时,图书馆将获得用于永久保存的光盘,该光盘收录有图书馆在合同期内订购的期刊卷期。
在绝大多数的许可协议中,会有这样一个条款,即禁止图书馆将其使用权转让给第三方。然而,却没有这样一个条款,即禁止信息提供商将其与图书馆的合约转让给另一方。图书馆应该要求增加这样一个条款,即在信息提供商的公司倒闭、被出售或与公司合并时,要保护图书馆的利益,防止由于原提供商的断层、政策的改变,而对图书馆权益及拥有权或使用权的影响。如果合同被转让,图书馆有权重新谈判或取消现有的合同。
一般合约中都附带有赔偿条款,但往往会被图书馆所忽略。以下是赔偿条款在合约中经常出现的形式:图书馆是否需要为其读者不当使用或滥用(Misuse,Abuse)数据库的行为负责?图书馆是否必须负责监督其读者对电子资源的用途,例如:图书馆是否必须确定读者只将电子资源用于学术用途?信息提供商有否保证其数据库未侵害第三者的知识产权?抑或一旦发生数据库侵害第三者知识产权时,厂商是否承诺愿意负责?上述第1、2种形式主要界定图书馆是否需要负责其读者对数据库的使用行为,在签约时务必考虑自身的技术资源(TechnicalResources),切勿承诺采取能力范围外的技术来阻止未经授权的使用,以及不当使用或滥用数据库。
那么,什么叫做不当使用或滥用数据库呢?国内曾经发生有读者以计算机程序自动到某电子期刊系统中在短时间内下载大量全文资料,因而造成对方系统不胜负荷,此即属于不当使用数据库的范围。一般而言,电子资源提供商多会采取将该读者所属单位暂停使用权数天作为惩罚。
由于电子出版环境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息息相关,读者也较传统出版环境更容易不当使用或滥用电子资源,因此图书馆在道义上应该承诺采取适当的方式(如加强宣导)来避免读者对电子资源的不当使用或滥用;若发生不当使用或滥用时,也应该与信息提供商共同采取适当的步骤来停止该类行为。但是,在合约上不应让图书馆或联盟负起个别读者不当使用或滥用电子资源的责任。只要图书馆已尽最大努力通知用户有关使用的限制并防止滥用时,图书馆就不应对滥用资源的个体用户的行为负责。Sherden建议应在许可协议中加入以下条款:图书馆将通知用户有关资源的使用限制,并执行这些限制;但是,对于因无知或图书馆非授权用户的行为,图书馆不应负责。推而广之,只要图书馆或联盟并未故意帮助或鼓励个别读者违反合约载明的条款,并且当个别读者违反条款时能协助厂商解决,图书馆或联盟也不应该为个别读者的此类行为负责。
图书馆应该能够要求在许可协议中收录有这样的条款,即根据因信息提供商的原因而不能存取资源的天数来延长合约。机构合作委员会(TheCommitteeOninstitutionalCooperation,IC)认为,如果由于许可方可以合理控制的原因,而不能提供被许可方使用超过连续24小时时,许可方要同意被许可方不需额外的费用按相应的时间延长使用时间。
除了上述几项之外,图书馆或联盟在谈判与签署许可协议时应该留意的事项还有:(1)了解并关注谈判过程,注意谈判条件的变化。许多信息资源提供商要求图书馆通过联盟购买电子期刊,并有可能邀请图书馆参加联盟合约的谈判,这一过程与图书馆员传统的、有序地选择期刊的方法截然不同。由于通过联盟购买的电子期刊数据库有可能达不到图书馆的期望,所以图书馆必须确定是否想要购买kaiyun.com,该电子期刊数据库是否符合本馆的馆藏政策。在谈判中,图书馆还应该明确其愿意支付多少费用(2)浏览并比较不同许可协议。这将有助于图书馆员了解出版业目前许可协议的标准,也有助于图书馆了解信息提供商愿意谈判的内容。
要制订馆藏发展政策外,最重要的就是利用许可协议来跟信息提供商谈判。很多出版社(如ELSEVIER)订出了许可协议供客户参考,明确规定各种限制条件和要求。可是加州大学并不受制于出版商,他们自己制定了一个许可协议,所以谈判及签订时可能会以加州大学的许可协议为主。在加州大学的许可协议中明确规定:许可协议中必须指明当数据库被移除时,加州大学对于已经付费的信息有永久使用权;信息提供商必须明确描述图书馆及其使用者的权利,同时也须相信图书馆有监控合法使用信息的能力;加州大学是一公共机构,它必须广泛地对加州提供服务,加州大学的授权使用者包括学生、教职员工及所有校区、相关医院、实验室、研究计划、访问学者、远程教育等的使用者,这些使用者可从任何地方(如家中、外国、校内)使用信息;电子信息的内容必须可在任何作业平台、网络环境上存取,这些存取必须以图书馆界所使用的标准(如Z39.50-1996)为基础;许可协议中必须同意所有的信息可被非商业、教育、指导、研究为目的的使用者“合理使用(FAIRUSE)”,使用方式含无限制的浏览、下载及打印;为便于读者的使用,信息提供商不能限制图书馆增强或转换资料(ENHANCEORREFORMAT),如将电子信息与馆藏连结起来,或加上批注等;使用者使用记录、检索记录必须受到保护。
总之,谈判与签订许可协议已成为图书馆联盟引进任一电子资源时的标准程序,也成为国内外图书馆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主要手段之一。大型的商业出版商及学术协会出版商具有标准的许可协议,这通常作为谈判的起点,在没有检查之前不得签署协议。研究图书馆学会ARL()及国际图书馆联盟联合会ICOLC(http://)已制定了指导方针,以帮助制定符合图书馆需求的协议。研究国外图书馆参与网络电子期刊许可协议的理论和实践,一方面可以指导我国图书馆界与国外网络电子期刊出版或商谈判,以争取最优的价格模式,获得最大的使用权限,防止知识的潜在流失及用户违反使用协议带来的争议等;另一方面为我国网络电子期刊利用方式提供参考。
随着WWW的盛行,网络电子期刊逐渐成为学术出版的主流,由于其多采用许可协议的方式租用使用权,从而使得许可协议模式成为图书馆订购或利用网络电子期刊的主要手段,谈判与签订许可协议(licensingagreement)已成为图书馆或联盟引进任一电子资源时的标准程序。网络电子期刊的许可协议方式基本是由许可方(信息资源提供商)提出许可使用的协议初稿,规定被许可方(通常是图书馆)的使用权利、责任及义务,双方如果对协议的条款没有异议即可签约。但由于许可方不了解图书馆用户的具体需求,提出的条款往往比较苛刻,或不切合实际;与此同时,作为被许可方的图书馆对这种新的贸易形式也不太了解,不知道谈判的余地有多大,由此面临许多问题。
在采购过程中,与电子期刊提供商谈判及签订许可协议的基本及关键步骤包括:安排试用、审核许可协议、就计价问题进行谈判。首先必须提供试用,这样才能为图书馆提供一个评价电子期刊的有用性及是否易于存取、用户是否足够及任何额外的硬件需求的机会。图书馆也将尝试解决任何潜在技术问题及明确培训问题。审核许可协议将有助于图书馆员找到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答案,诸如:图书馆反对许可协议中的什么条款?需要删除或改变什么术语?需要增加什么条件?可以接受许可协议中使用权限及授权用户的定义吗?图书馆能够遵守许可协议中的所有规定/限制吗?其主要任务将是审核许可协议中的专门条款,强调用户、信息使用及用户存取。最后的步骤是就计价问题进行谈判,对绝大多数图书馆来说主要是考虑价格是否合理。
在此过程中,联盟或图书馆有关负责人必须亲自参加,并熟悉及遵守许可协议中的条款,不可将此重任委托给订阅。当对许可协议中的任何规定或术语存在疑问时,可与法律律师或采购部门协商后修订措词;如果不了解许可协议中的某个条款时,可要求将其重新写出。还要审阅许可协议中的每一个附件,以了解联盟或图书馆是否能够遵守许可协议中的所有要求及限制。
为了有效地完成这些步骤,负责许可协议谈判的联盟或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很好地掌握图书馆策略目标,很好地了解图书馆的软硬件环境、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及本地用户服务政策。在谈判时,为了达到双赢,双方应了解团体的意图和限制条件,也应尝试从团体的角度来看待、理解许可协议问题。图书馆员应理解信息提供商必须保护他们的投资,而信息提供商应理解图书馆要为其用户群服务,而且信息提供商通常也乐于和图书馆合作解决问题、澄清术语,并使双方签订许可协议。毕竟,许可协议是由信息提供商为保护其利益而让其律师写成的,没有图书馆及图书馆用户的参与,它只是考虑了单方的利益。对于图书馆员和出版商而言,每次审阅及谈判,都是一个学习经历,出版商也从中了解图书馆需要什么、拒绝接受什么。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列出一个清单,在与信息提供商谈判时就不会漏掉重要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资源可能非常独特或用户需求度很高,而不得不接受某些不太合理的条款。但在续订时,可要求再次谈判;同时,核对并了解信息提供商是否也已开始提供存取该资源。
虽然谈判与签订许可协议已成为图书馆联盟引进任一电子资源时的标准程序,但由于电子资源与厂商的多样性,迄今仍未有标准的许可协议能够套用于所有的状况,所以图书馆联盟必须谨慎审阅与修正每一份电子资源许可协议,以免影响到读者与联盟成员的权益。当许可协议不符合图书馆的需求时,要积极谈判,图书馆联盟有权去改变许可协议条款,以获得一个既使联盟、图书馆及用户受益,又符合合理利用方针的许可协议。
图书馆的使命就是支持信息的合理使用,在传统出版环境下,“合理使用(FairUse)”的理论已经被出版界与图书馆界广泛接受。1976年版权法section107允许为了教育目的(教学、学术研究)使用和复制版权著作。Section108条款为图书馆的复印或复制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针。然而,随着电子出版时代的来临,虽然早已在1998年10月28日签订了数字千年版权法案(DMCA),但仍有许多厂商以电子出版环境不同于传统出版环境为借口,在许可协议条款中具体地、详细地说明如何利用电子期刊、什么是授权利用的、什么是禁止利用的,企图停止合理使用权的继续适用,以保护信息提供商的利益。为此,全球图书馆界必须形成一股团结的力量向厂商要求合理使用权能够适用于电子资源。
图书馆应该意识到在许可协议中存在一些出版商强加的限制合理使用的条款,而这会影响到图书馆及授权用户的合法权利。因此,图书馆员有责任就此进行谈判。在进行谈判时,不要放弃版权法案107条及108条授予的权利,以在保护版权所有者(作者或出版商)的权利及用户信息需求及自由交流思想之间找到平衡点。
事实上,由于电子资源提供给使用者不同于传统资源的功能与加值特性,为使这些功能与特性能被广泛且有效地运用,信息提供商应开放让其数据库被合理使用于非商业性或教育等用途,而不应加诸过分的限制于经过授权的个人用途,例如厂商应准许使用者能够在合理范围内无限次下载、储存、打印其数据库内容。
此外现行著作权法已有载明对合理使用、教育用途与图书馆豁免权(LibraryExemption)等相关条文,在审阅电子资源合约时应留意是否含有违背前述条文的条款。例如,图书馆在合约中应争取允许电子资源能使用于馆际互借(InterlibraryLoan)。馆际互借是1976年的版权法108条赋予图书馆的权利。从理论上说,许可协议应允许图书馆提供论文的打印复本或电子复本,以满足馆际互借的要求。但是在网络电子期刊的许可协议中,许可方(信息提供商)常常要求被许可方图书馆把产品的使用权限制在本单位内部的用户范围,而不容许授权使用的图书馆或用户将该产品传递给单位或用户。例如在美国科学协会关于ScienceOnline的许可协议中包含一个限制电子馆际互借的案例:由于电子出版物易于复制的特性,AAAS明确禁止以任何电子或数字形式对ScienceOnline(包括Science及ScienceNow)的论文或内容进行馆际互借。AcademicPress(AP)也在其许可协议中规定不可由电子期刊提供馆际文献服务,但是如果该馆已订购过纸本期刊,可在符合馆际互借条款规范下,由其电子期刊印出纸本,提供文献服务,每笔服务需记录其期刊刊名及刊期,定期汇整记录给AP,细节再议。这些规定固然保障了出版商的利益,但与图书馆界多年来倡议的“资源共建共享”理念及积极推动的相关措施,不啻背道而驰。由于图书馆界的反对,目前已有一些信息提供商采取了折衷的方法,如Elsevier允许每年每种期刊可以提供五篇电子期刊全文作为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之用,Kluwer规定会员可以用电子期刊印出之纸本进行馆际互借。因此,图书馆联盟及有关单位在能与出版商谈判时,要力求突破,以免阻碍信息的传播,影响学术研究的发展。
在许可协议中应描述图书馆购买或租赁了什么,这可确保图书馆方面不对网络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内容产生误解。JSTOR在其许可协议中声明,数据库是由学术期刊的过刊组成,过刊应从每种期刊的创刊号开始,一直到1年以前出版的卷期。同时,图书馆可以要求在许可协议中注明信息提供商向图书馆通知数据库内容变化的条款。
当联盟或图书馆订阅一电子资源时,究竟有哪些使用者能够使用呢?对于信息提供商而言,总是希望将授权用户限制在一较小范围的群组中,而这往往与联盟或图书馆的期望相违背。因此在签订许可协议时,务必要注意其中“授权用户”的定义,并审慎选择较宽松的定义与信息提供商磋商。此外,引进电子资源时必须注意到可以合法使用该资源的地点,例如:是否仅能在图书馆馆内使用?或者可以在校园外透过某种特定的认证机制使用?从实践经验来看,大多数数据库是使用IP的方式来控管。最近ElsevierSDOS正研拟开放以ID/Password的方式来控管,如此一来只要是合格的使用者便可随时随地使用。
精确及时的使用统计是有效管理电子期刊所必须的,它是反映数据库利用率的重要指标,可以帮助馆员制定馆藏发展决策,确定是否需要引进、续订或停订,并让图书馆同时了解是否有必要更积极地宣传某些资源,从而使电子期刊成本效益最大化。但并不是所有信息提供商持续、有规律地提供使用统计数据。基于这些原因,应在合约中添加这一要求,让厂商了解使用数据对于图书馆的重要性。
许可协议必须包括存档及永久使用的议题。由许可协议可知,被许可方图书馆购买的是网络电子期刊在一定时期的使用权,而不是真正拥有该资源,所以许可协议应提供被许可方购买的网络资源的永久保存或永久使用的承诺,以明确授权使用的资源在协议期满后继续使用的问题,从而避免知识的潜在损失。如许可方可以让被许可方免费或以适中的费用续订使用合约;或向被许可方提供资源存档的替代物(如光盘、印刷型产品、磁带或可以在局域网上运行的产品)。如生物学家公司的许可协议就有这样一条规定:在终止订购时,图书馆将获得用于永久保存的光盘,该光盘收录有图书馆在合同期内订购的期刊卷期。
在绝大多数的许可协议中,会有这样一个条款,即禁止图书馆将其使用权转让给第三方。然而,却没有这样一个条款,即禁止信息提供商将其与图书馆的合约转让给另一方。图书馆应该要求增加这样一个条款,即在信息提供商的公司倒闭、被出售或与公司合并时,要保护图书馆的利益,防止由于原提供商的断层、政策的改变,而对图书馆权益及拥有权或使用权的影响。如果合同被转让,图书馆有权重新谈判或取消现有的合同。
一般合约中都附带有赔偿条款,但往往会被图书馆所忽略。以下是赔偿条款在合约中经常出现的形式:图书馆是否需要为其读者不当使用或滥用(Misuse,Abuse)数据库的行为负责?图书馆是否必须负责监督其读者对电子资源的用途,例如:图书馆是否必须确定读者只将电子资源用于学术用途?信息提供商有否保证其数据库未侵害第三者的知识产权?抑或一旦发生数据库侵害第三者知识产权时,厂商是否承诺愿意负责?上述第1、2种形式主要界定图书馆是否需要负责其读者对数据库的使用行为,在签约时务必考虑自身的技术资源(TechnicalResources),切勿承诺采取能力范围外的技术来阻止未经授权的使用,以及不当使用或滥用数据库。
那么,什么叫做不当使用或滥用数据库呢?国内曾经发生有读者以计算机程序自动到某电子期刊系统中在短时间内下载大量全文资料,因而造成对方系统不胜负荷,此即属于不当使用数据库的范围。一般而言,电子资源提供商多会采取将该读者所属单位暂停使用权数天作为惩罚。
由于电子出版环境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息息相关,读者也较传统出版环境更容易不当使用或滥用电子资源,因此图书馆在道义上应该承诺采取适当的方式(如加强宣导)来避免读者对电子资源的不当使用或滥用;若发生不当使用或滥用时,也应该与信息提供商共同采取适当的步骤来停止该类行为。但是,在合约上不应让图书馆或联盟负起个别读者不当使用或滥用电子资源的责任。只要图书馆已尽最大努力通知用户有关使用的限制并防止滥用时,图书馆就不应对滥用资源的个体用户的行为负责。Sherden建议应在许可协议中加入以下条款:图书馆将通知用户有关资源的使用限制,并执行这些限制;但是,对于因无知或图书馆非授权用户的行为,图书馆不应负责。推而广之,只要图书馆或联盟并未故意帮助或鼓励个别读者违反合约载明的条款,并且当个别读者违反条款时能协助厂商解决,图书馆或联盟也不应该为个别读者的此类行为负责。
图书馆应该能够要求在许可协议中收录有这样的条款,即根据因信息提供商的原因而不能存取资源的天数来延长合约。机构合作委员会(TheCommitteeOninstitutionalCooperation,IC)认为,如果由于许可方可以合理控制的原因,而不能提供被许可方使用超过连续24小时时,许可方要同意被许可方不需额外的费用按相应的时间延长使用时间。
除了上述几项之外,图书馆或联盟在谈判与签署许可协议时应该留意的事项还有:(1)了解并关注谈判过程,注意谈判条件的变化。许多信息资源提供商要求图书馆通过联盟购买电子期刊,并有可能邀请图书馆参加联盟合约的谈判,这一过程与图书馆员传统的、有序地选择期刊的方法截然不同。由于通过联盟购买的电子期刊数据库有可能达不到图书馆的期望,所以图书馆必须确定是否想要购买,该电子期刊数据库是否符合本馆的馆藏政策。在谈判中,图书馆还应该明确其愿意支付多少费用(2)浏览并比较不同许可协议。这将有助于图书馆员了解出版业目前许可协议的标准,也有助于图书馆了解信息提供商愿意谈判的内容。
图书馆除了需要制订馆藏发展政策外,最重要的就是利用许可协议来跟信息提供商谈判。很多出版社(如ELSEVIER)订出了许可协议供客户参考,明确规定各种限制条件和要求。可是加州大学并不受制于出版商,他们自己制定了一个许可协议,所以谈判及签订时可能会以加州大学的许可协议为主。在加州大学的许可协议中明确规定:许可协议中必须指明当数据库被移除时,加州大学对于已经付费的信息有永久使用权;信息提供商必须明确描述图书馆及其使用者的权利,同时也须相信图书馆有监控合法使用信息的能力;加州大学是一公共机构,它必须广泛地对加州提供服务,加州大学的授权使用者包括学生、教职员工及所有校区、相关医院、实验室、研究计划、访问学者、远程教育等的使用者,这些使用者可从任何地方(如家中、外国、校内)使用信息;电子信息的内容必须可在任何作业平台、网络环境上存取,这些存取必须以图书馆界所使用的标准(如Z39.50-1996)为基础;许可协议中必须同意所有的信息可被非商业、教育、指导、研究为目的的使用者“合理使用(FAIRUSE)”,使用方式含无限制的浏览、下载及打印;为便于读者的使用,信息提供商不能限制图书馆增强或转换资料(ENHANCEorREFORMAT)kaiyun体育全站入口,如将电子信息与馆藏连结起来,或加上批注等;使用者使用记录、检索记录必须受到保护。
总之,谈判与签订许可协议已成为图书馆联盟引进任一电子资源时的标准程序,也成为国内外图书馆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主要手段之一。大型的商业出版商及学术协会出版商具有标准的许可协议,这通常作为谈判的起点,在没有检查之前不得签署协议。研究图书馆学会ARL()及国际图书馆联盟联合会ICOLC(http://)已制定了指导方针,以帮助制定符合图书馆需求的协议。研究国外图书馆参与网络电子期刊许可协议的理论和实践,一方面可以指导我国图书馆界与国外网络电子期刊出版或商谈判,以争取最优的价格模式,获得最大的使用权限,防止知识的潜在流失及用户违反使用协议带来的争议等;另一方面为我国网络电子期刊利用方式提供参考。
1.1数据采集。通过ERU系统抓取复旦大学用户访问复旦大学图书馆订阅期刊数据库的检索、浏览和下载行为数据。将数据导出后进行格式转化,根据数据情况和MicrosoftExcel的文件要求,将数据分为14个表格文件,其中检索数据分为2文件,浏览和下载数据按月份为12个文件。在数据采集中,设定条件如下:(1)时间范围:2018年1月至12月;(2)限定平台为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3)筛选出平台相应的期刊论文数据。1.2数据清洗。对系统采集数据进行人工对比检查,对数据的检查包括网络异常、程序错误等造成的数据缺失等问题。此外,也包括数据格式、字段标准化命名和数据完整性等。数据清洗过程中还对异常数据进行了修正、剔除和补充。1.3数据脱敏。本数据集中的敏感信息为CLIENT_IP字段,采用MD5加密算法进行不可逆脱敏处理,处理后字段保留独特性和部分可分析性。
通过网络底层进行用户信息行为数据采集、处理、解析和建模技术,运用知识发现和智能信息技术,从方上解决了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异构系统和异构数据库问题,通过和国际Counter报表进行比较分析[3],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数据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通过分析数据占比情况,保障了数据集中的行为数据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系统采集和人工干预结合的方式,保障数据质量。人工干预方面主要针对数据进行完整性判断,对必须的字段进行补充采集,进行数据转换与敏感信息变形处理,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分析性。
本数据集是基于ERU系统采集的2018年全年复旦大学用户对中文期刊的检索、浏览和下载行为的结构化数据,总数据量3131612条。与问卷调查、访谈、用户日记等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数据不同,ERU系统采集的日志类型数据能够避免观察者效应、霍桑效应等问题,对信息行为特征、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此外,近年来,随着信息主体所依附的信息环境复杂程度日益增强,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更趋复杂,受到社会学、心理学、信息科学、传播学、医疗健康等多个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关注[4]。本数据集也将为不同学科领域信息行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期刊是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图书馆的重要信息资源。期刊信息量大、知识新颖、出版速度快、时效性强、参考价值高,具有知识性和学术性,反映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前沿动态。是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是图书馆馆藏的重要部分,是科研活动的重要文献,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为图书馆期刊管理带来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为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和完善期刊管理工作。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快捷,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也使图书馆期刊管理呈现出了新特点。
在网络时代,电子化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数量和种类在不断地增长,很多传统的纸质期刊也有了相应的电子版期刊。电子化期刊大致分为二种;第一种是光盘等出版的电子期刊;第二种是网络化的期刊通过购买权限来在网上阅读。电子期刊具有纸质期刊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一是体积小、存储量大、移动方便。纸质期刊占用空间大,而电子期刊只需要一张光盘便可以收录诸多文献,可以依托服务器建立起庞大的数据库;二是共享性好,纸质期刊只能供一人阅读,大多没有副本,而电子期刊可以多人同时在网上阅读;三是易于检索,纸质期刊要搜索到某年的某篇文章需要翻阅卡片,去地下书库翻找,支持不了模糊查询。而电子期刊有数字化全文检索技术,可以通过标题、内容、关键词等轻松的定位检索,能根据需要组合检索条件,不用借助人工查找。四是信息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要借助一定的设备和一定的借阅检索规则,可以在任何地方共享网络期刊资源。五是交互性强,读者可以在网上完成借还打印参考咨询等,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借助网络与读者互动。电子化期刊是智能化的期刊,随着网路技术的发展,电子期刊功能越来越强大,汇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基于这些优点,电子期刊对纸质期刊构成了不小的冲击,目前图书馆呈现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并存的局面。
传统的图书馆各自为政,只能借阅本馆的馆藏。而新时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形成了各馆馆际的网络互借系统。读者可以依据一定的借阅规则,从馆际互借系统中检索到所需的馆藏文献资料。实现了馆际的文献资源共享。
由于受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现在图书馆网络化进程缓慢。纸质期刊占据绝大部分。很多图书馆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对电子期刊的了解还不够,图书馆购买电子期刊少,未能实现图书馆期刊的网络化管理和馆际互借。数据库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重复率高,信息滞后,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对图书馆期刊管理的新要求。
由于很多图书馆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工作人员的工作习惯于纸质期刊的管理,还是传统的上架、下架、排架等,而对电子期刊不是很熟悉,电子期刊的管理环节和纸质期刊有很大的不同。工作人员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期刊管理水平的新要求。
现在图书馆不论大小,一律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却忽视了期刊的利用率。缺乏市场调查和读者反馈,没有了解究竟读者都需要什么样的期刊文献。造成大量期刊闲置,还有大量读者借阅不到所需要的期刊。期刊订阅没有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平台,订阅的大部分为纸质期刊,电子期刊订阅的少,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其中外文期刊文献资源匮乏。
现在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出版电子期刊,很多杂志既有纸质期刊,也有电子期刊。有些电子期刊是随光盘出版,有些是网络化出版,购买相应的权限,就可以登录计算机终端进行阅读。随着网络技术和存储技术的进步,网络电子期刊、多媒体服务器数据库已经成为期刊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图书馆要增加电子期刊的订阅数量,加大电子期刊的扩充力度。完善电子化期刊数据库建设,建立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的联机编目馆藏期刊数据库,对电子网络期刊进行搜集整理、分类索引、开发和深加工。构建合理的期刊馆藏结构。这需要硬件和软件投入相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推广学习。现在图书馆的电子期刊基本上是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有权限阅读检索,未来将打破传统的等读者上门的服务。网络时代是开放式服务,通过新技术实现远程联机服务,打破图书馆原来单一封闭的管理模式,由单一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在图书馆网站上建立期刊专业网页。根据一定的借阅规则,让读者在家中电脑,登录到图书馆网站也能检索到需要的期刊文献,并且逐步扩展到能在网络上完成借还、查阅、下载打印、信息参考咨询等,图书馆工作人员也通过网上交互方式与读者交流。实现图书馆服务时间和空间的跨越式发展。由传统的文献服务向信息服务转变。
新时期要打破过去的各图书馆各自为政,任何一个单一的图书馆都满足不了读者的全部借阅要求,要加强合作,取长补短。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馆际互借提供了技术保障。不断完善馆际互借系统,让读者通过馆际互借系统能检索到需要的文献资料。充分利用各自馆藏特色,实现资源互补。统一标准规范,建立区域性电子期刊信息目录。让读者在统一编目中检索出馆藏期刊信息。
网络化时代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要求有专业的技术队伍。期刊工作人员不仅要搞好纸质期刊管理工作,还要尽快适应电子期刊管理工作。图书馆应多组织馆员学习计算机知识技术和网络技术,让馆员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和文献编辑水平,能加工书目文献编目,完成各种数据库的信息加工。熟悉各种导航工具和电子数据库。掌握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要加强馆员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学习,让馆员能更好的掌握期刊信息文献的管理和开发利用。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提升事业心和责任感,本着“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通过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根据图书馆实际情况和特色,考虑经费,合理有效的选购期刊。要结合实际,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图书馆管理应当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要了解读者的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选购期刊。新时期要通过网络建立起读者反馈机制和系统,借助现代网络信息平台,将读者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了解读者所需,更科学的采购期刊,把力量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以有限的资金和人力发挥最大的作用。有必要增加外文期刊的订阅。建设有鲜明特点的期刊资源收藏库。并且通过信息系统将馆藏数据库和相应软件统一到信息管理平台上,形成专业数据库,充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另外,图书馆要根据性质和职能确定期刊采购重点,结合图书馆馆藏特色,加强特色化馆藏建设,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体系。围绕图书馆馆藏建设发展目标,确定期刊的收藏范围。随着网络化进程加快,电子期刊的大量使用,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通过创新管理,树立馆藏和服务新理念,使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逐步网络化、数字化,为建成网络时代的数字化图书馆而努力。
[1]王叶宁.网络环境下如何深化图书馆期刊服务工作[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2]秦丽华.信息环境下的期刊管理工作[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2):62-63.
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出版强国,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科技期刊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与责任[1]。电气、电子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更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2]。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最权威的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2016年至2020年SCIE收录的电气、电子工程领域论文高达391016篇。其中2020年的记录有101764条,在254个学科分类中,继材料科学多学科、环境科学和化学多学科之后排名第4。电气和电子工程囊括了几乎所有的世界前沿研究,是现代科技领域的核心部分,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备受青睐。在高速发展的学科背景下,实现电气、电子领域科技期刊国际化,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我国科技软实力是我国电气、电子领域期刊发展的当务之急。文章利用SCIE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定量描述电气、电子工程领域的中国论文产出,分析我国电气、电子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此领域期刊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建议和参考。
文章所用数据来自科学引文索引核心合集中的SCIE数据库,数据下载时间为2021年8月27日。2016年至2020年SCIE收录的电气、电子工程领域论文有391016篇,其中中国作者发文151538篇,占38.75%,位居世界第1。且中国作者论文的产出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3%。截至2020年6月,电气、电子工程领域共有3602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已足以将其归入其学术领域中最优秀的1%之列,即高被引论文。近五年作者来自中国的高被引论文共1964篇,是排名第二的美国(784篇)的2.5倍,以绝对优势位居国际首位。2016年至2020年我国与130个国家/地区合作发表电气、电子工程领域论文45751篇,国际合作论文占比30.19%。近五年中外机构合作发文数量每年增加1500余篇,与我国合作发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分别为美国(占中国全部SCIE论文的10.42%)、英国(4.23%)、澳大利亚(3.31%)、加拿大(2.94%)、新加坡(2.22%)、日本(1.34%)、韩国(1.1%)、法国(0.96%)、德国(0.83%)和沙特阿拉伯(0.71%)。除美国外,中国与其他九国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与美国合作的论文数量在2020年下跌,这可能与2019年之后中美贸易摩擦及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和打压有关。丰硕的科研成果表明我国电气、电子学科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科研水平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SCIE收录我国2020年电气、电子工程论文42479篇,而2020年SCIE收录的8本中国电气、电子工程期刊当年发文量仅为1010篇。但进一步分析发现,2020年SCIE收录的8本刊有5本为近五年新收录,且《电子与信息学报》《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等中文期刊被“SCI预备队”ESCI数据库的收录,意味着接下来更多的中文刊可能被SCI检索。虽然与领先的研究水平相比,该领域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仍不足,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家层面对科技期刊的重视及一系列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支持政策的推出,大环境在不断改善,我国的中英文期刊均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逐渐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2016年至2020年SCIE共收录我国电气、电子工程领域论文151538篇,分布在277种期刊上,按发表数量从高到低排序,排名前5的期刊分别是IEEEAccess(2020年影响因子3.367,中国作者发文26705篇,占该刊发文量的62.29%)、Sensors(2020年影响因子3.576,中国作者发文8675篇,占该刊发文量的38.68%)、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MaterialsinElectronics(2020年影响因子3.478,中国作者发文4866篇,占该刊发文量的44.30%)、MultimediaToolsandApplications(2020年影响因子2.757,中国作者发文3204篇,占该刊发文量的43.05%)、IEEETransactionsonVehicularTechnology(2020年影响因子5.978,中国作者发文2793篇,占该刊发文量的51.19%)。中国作者时首选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出版的期刊IEEEAccess。IEEE是全球公认的专业学会,并且是国际上最大的非营利性学会,IEEE制定了很多电气电子行业的标准规范,同时也检索、出版很多专业的期刊、会议文献。IEEE期刊在电气、电子工程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可能是我国很多作者选择IEEEAccess投稿的原因。该刊近几年发文量呈指数上涨也是促成此现象的重要因素,5年间IEEEAccess发文量从811篇增长至17833篇,增长了21倍。另外,该刊4~6周给出审稿结果,超快的审稿速度也是吸引作者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作者在以上5本期刊上的发文占比都很高,且五年间在其中4本期刊上的发文量上升非常迅速。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均高于2020年SCIE电气、电子工程类期刊的中位影响因子2.484,可见我国作者在发表电气、电子工程领域论文时,倾向于选择体量大、审稿速度快、质量在平均水平以上的期刊。
统计2016年至2020年我国发表SCIE电气、电子工程类论文的单位,以发文量从高到低排序,发文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中国科学院(5042篇)、电子科技大学(4774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4477篇)、清华大学(3912篇)、哈尔滨工业大学(3256篇),5所机构的发文量整体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电气、电子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主要作者分布是研究我国电气、电子工程领域的重要方面,统计通讯作者发现,2016年至2020年发表文章数量排名前5位的高产作者分别是东北大学杨光红(113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朱樟明(102篇)、东南大学孙伟锋(91篇)、江南大学丁锋(80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毅(70篇)。值得注意的是,5位高产作者均是来自优秀研究机构的优秀人才,或担任重要职位,或负责国家重要项目,皆在领域内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较大的学术影响力,是我国科研技术领域的中坚力量。
我国2016年至2020年在SCIE电气、电子工程领域的论文总被引量为1513554次,篇均被引9.99次。把我国5年间在SCIE电气、电子工程领域的论文以被引频次从高到低对通讯作者进行排序,排名前5的作者分别是总被引3649次的西北工业大学韩军伟,从事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总被引3647次的江南大学丁锋,从事系统建模等方面的研究;总被引2629次的辽宁工业大学刘艳军,从事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总被引2168次的北京科技大学贺威,从事扑翼飞行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总被引2068次的东北大学杨光红,从事故障针对与容错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多位作者的研究方向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当下最火热的信息技术之一。2020年SCIE共收录14本人工智能期刊,Q1区仅有4本,而目前国内与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中文科技期刊仅有2本,英文科技期刊尚存在空白。
国内相关领域期刊要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应努力提高发文质量,适当提高期刊的载文量,并尽量缩短审稿周期,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稿源。组建高水平的国际化编委和编辑人才团队。通过制定合理的编委遴选方法和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使主编、编委、编辑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推动期刊良性发展[3]。组约国际热门方向、具有影响力的稿件。积极发挥编辑和编委会的主观能动性,如通过编辑参加学术会议、拜访科研机构的重点课题组负责人等方式,深入科研一线组约优质稿件,利用编委的学术影响力广泛组稿,使编委会组约稿制度化[4]。缩短期刊周期。利用专业投审稿系统提升编辑工作效率,通过以小同行分组细化审稿专家以实现精准送审,为优秀的、需要快速发表的研究成果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出版时长,优化作者投稿体验[3,5]。
努力发展专家资源、深化专家办刊有助于办刊水平的提升。在期刊依靠专家资源的同时,还应重视为专家提供展示平台。拓宽期刊专家库。编辑部可通过走进实验室、与专家一起参加学术活动等方式,与专家交朋友,凝聚专家资源;同时应积极培养优秀青年学者,宣传推广他们的优秀科研成果,激发他们的办刊热情[。